中文  |  ENGLISH
新闻动态 / NEWSMORE
2024年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学术盛宴圆满落幕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24年10月11-13日2024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苏州成功举行。本次大会开设了多个专场,汇聚了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血液疾病的最新诊疗进展、临床规范、转化医学及继续教育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旨在共享科研成果,展望学术前沿,推动血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开场致辞


10月12日上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长詹启敏院士、苏州市医学会谭秋生秘书长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阮长耿院士共同发表致辞。吴德沛教授指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政策支持与创新理念的双重推动下,我国血液疾病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与发展,苏州血液学科已成为国内血液学领域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随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医疗技术的持续革新,苏州血液学科有望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与希望。


图片

吴德沛教授发表致辞


詹启敏院士表示,非常荣幸与各位同道共同见证苏州及全国血液学领域在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值此契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回首过去,医学院已走过百余年的奋斗历程。继往开来,更将携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传承苏州大学医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血液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


图片

詹启敏院士发表致辞


谭秋生秘书强调,自2008年以来,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逐步发展成为苏州血液学科的品牌学术盛会。借助这一平台,专家们能够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诊疗经验及技术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此类会议,期望吸引更多中青年专家的积极参与,推动创新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助力血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

谭秋生秘书长发表致辞


阮长耿院士提到,自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创办以来,已走过16个春秋。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涵盖了血液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促进不同领域、背景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血液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


图片

阮长耿院士发表致辞



主题报告


吴德沛教授的主持下,詹启敏院士谈到,肿瘤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其防控形势异常严峻。随着我国逐步迈入精准诊疗时代,关于肿瘤的发生机制、分子分型及综合防控策略等相关研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近年来,药物递送系统、单细胞技术和液体活检等新兴策略和技术的应用,为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片

吴德沛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詹启敏院士作主题报告


随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上海新道培血液病医院王健民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国工程院黄晓军院士指出,从20世纪到21世纪,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经历了从创立、发展到逐步完善的巨大飞跃。其中,“北京方案”堪称原创技术的典范,对全球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一步推动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使长期无病生存成为了可能。


图片

张晓辉教授和王健民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黄晓军院士作主题报告


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暨南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李扬秋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国工程院顾晓松院士表示,新型技术和产品的临床应用,推动了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实现。神经损伤的修复一直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多项研究的深入开展,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正逐步被揭示。基于此,结合组织工程神经研究的优势,专家们正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的神经损伤修复新策略。


图片

李建勇教授和李扬秋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顾晓松院士作主题报告


吴德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国科学院马骏院士阐述了如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他强调,除了重视医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外,还应在基础向临床转化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和科研挑战。


图片

吴德沛教授和王建祥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马骏院士作主题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孙自敏教授的共同主持下,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郑兴龙教授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在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检测是鉴别TTP与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关键。临床中,针对不同类型的TTP患者,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以推动该领域精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图片

刘启发教授和孙自敏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郑兴龙教授作主题报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军教授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徐开林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杜丹部长介绍了中华骨髓库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和移植方面的工作进展。她强调,开展志愿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预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检测费用,提高中华骨髓库的出库率和使用率,还将使中华骨髓库为临床移植中心提供适配供者的HLA分型结果更加完整和精准,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图片

何军教授和徐开林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杜丹部长作主题报告


《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董文革社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回顾了血液肿瘤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我国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抗体的抗肿瘤免疫治疗,以及针对细胞内信号调节通路和肿瘤微环境的靶向治疗,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丰富的治疗选择。展望未来,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将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

董文革社长和金洁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马军教授作主题报告


10月13日上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子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德国明斯特大学附属医院Norbert Schmitz教授探讨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移植治疗在淋巴瘤中的应用。他表示,对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应考虑尽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同时,未来亟需开发新的治疗模式,以扩大allo-HSCT的适用人群,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图片

陈子兴教授和赵维莅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Norbert Schmitz教授作主题报告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赖永榕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艾辉胜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赵仁滨副总裁以“科学驱动创新,推动多机制淋巴瘤管线开发”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汇报。她提到,目前,我国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成果正加速迈向世界舞台。在淋巴瘤治疗领域,围绕细胞表面抗原或抗体、细胞内信号通路以及免疫效应细胞的系统调控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研究进展。此外,多款新药相继面世,将进一步丰富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选择。


图片

赖永榕教授和艾辉胜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赵仁滨副总裁作主题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赵昀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教授深入探讨了促癌信号调控网络及其相关治疗策略,并重点分析了结直肠癌中的生物标志物和重要调控因子,如CHD6、14-3-3 sigma、CSN6、eIF3f等,为进一步探索更加精准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片

周道斌教授和赵昀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李孟鸿教授作主题报告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凡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沈博教授详细阐述了外周神经在骨髓移植后造血干细胞再生中的调控机制。他表示,LepR+细胞通过合成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骨髓的神经支配和再生。此外,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促进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的恢复,深入探究其具体作用机制将有助于优化移植后的治疗方案。同时,间充质基质细胞合成的生长因子及其作用的靶细胞或信号通路,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治疗策略的潜在靶点。


图片

张连生教授和周凡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沈博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常英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杨仁池教授的共同主持下,BioMed Central副主编Zhilian Hu教授介绍了BioMed Central的相关信息及系列期刊,其内容涵盖生物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在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常英军教授和杨仁池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Zhilian Hu教授作主题报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春洪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傅建新教授的共同主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忠俊教授谈到,其研究团队在放射性损伤患者中发现了一类新的内皮样细胞亚群,该细胞亚群能够定向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有望用于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现有数据表明,内皮样细胞在急性辐射综合征(ARS)小鼠模型的造血重建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讨其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图片

胡春洪教授和傅建新教授主持现场


图片

李忠俊教授作主题报告



总结


在我国血液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研究者们正以饱满的热情与敏锐的智慧,不断推动着诊疗手段的革新。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信通过国际和国内多中心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我国血液学健康事业将展现出更加繁荣与蓬勃的发展态势。风雨兼程,历久弥新,苏州血液学科已迈过一甲子,值此盛会之际,让我们携手再出发,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more

苏州市科协领导调研参观中国血液学博物馆

   11月17日,苏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程波,苏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倪志强一行调研了国内首个血液博物馆——中国血液学博物馆,中国血液学博物馆馆长陈子兴教授,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佳陪同调研。

 


    苏州是全国重要的血液学临床基地之一,学科积淀深厚、做出了出色成绩,血液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十全街,分为“生命长河 红色乐章”、“筚路蓝缕 砥砺前行”、“守正创新 累累硕果”、“德术并举 国士无双”和“继往开来 奋进逐梦”等五个展区。陈子兴向程波一行介绍了展馆情况,走进馆内,以血液的颜色红色为主色调的大厅映入眼帘,博物馆以时间轴为脉络,回望中国血液学发展沿革、解读各个时期的诊疗技术、回顾名医大家风采、面向公众科普教育,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与多媒体的结合,珍藏学科历史、拜访传世经典、铭刻行业丰碑、传播医学理念。


    程波主席对博物馆在科普宣传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血液学博物馆继续发挥“科学家精神”、“院士精神”的作用,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大力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文明,提高广大群众科技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市科协办公室、人才联络服务中心有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10月9日,在2021苏州血液学峰会上中国血液学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宣告其正式落户苏州。该馆是国内首家以血液学为主题建设的博物馆,对宣传我国血液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普及血液系统疾病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博物馆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做好科学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工作,力争在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工作中做出更大贡献。


    截止目前,中国血液学博物馆已经接待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维莅教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组长侯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师生;苏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小血滴”团队等。

more

微信平台